中国男足选帅工作近期陷入一种微妙的沉寂。自亚洲杯结束,扬科维奇离任后,足协对外宣称将启动全球选帅程序,以期寻得一位能带领球队冲击世界杯的合适主帅。然而,与预想中应者云集的场面不同,此次选帅进程意外遇冷,原本期待的“选秀”正逐渐演变为一场选择面有限的“独角戏”。
全球海选的消息发布后,并未在国际足坛引起预期般的强烈反响。与过往历次选帅时,大牌教练主动或通过经纪人表达兴趣的盛况相比,本次收到的实质性的、高质量的推荐和应聘并不多。这一方面源于中国足球当前的整体环境与世界足坛主流水平的差距,使得许多国际级教练对此职位持谨慎观望态度;另一方面,国家队未来的竞赛任务艰巨,短期出成绩的压力巨大,而中长期规划又可能存在不确定性,这些因素都降低了职位的吸引力。
在有限的候选人中,几位熟悉亚洲和中国足球的面孔逐渐浮出水面。曾在中超多家俱乐部取得过成功,并对中国球员特点、联赛环境乃至足球文化有深刻理解的本土教练,自然成为考虑人选之一。他们的优势在于无需适应期,能够迅速上手,但其国际视野、临场指挥以及应对大赛的能力,仍是决策者需要权衡的关键。
与此同时,一些长期在亚洲足坛执教,且价格区间符合预期的新老外教也进入了视野。例如,曾执教瑞士国家队并在非洲、欧洲有多国经历的老帅奥特马尔·希茨菲尔德虽为传闻,但类似具有丰富国家队经验、且可能愿意接受挑战的教练员,其履历和理念是否与国足发展需求相匹配,需要严格评估。此外,个别现正赋闲,且有过东亚执教经验的欧洲教练也被经纪人推荐至足协。
选帅遇冷也折射出中国足球在国际足坛的现实地位与吸引力。顶级名帅往往对执教环境的专业性、球队的竞争力以及合同的保障有较高要求,目前的国足难以全面满足。因此,足协的选帅策略可能不得不更加务实,从“追求名气”转向“寻找最适合”的人选,重点考察候选人的实战能力、适应能力以及是否具备提升球队即战力的具体方案。
这场本应开放竞争的“海选”,因外部反应平淡而收窄了选项。最终的人选很可能是在一个并不庞大的候选池中产生。能否在这场“独角戏”中精准定位,为国家队找到一位能凝聚队伍、改善战术、并带来信心与变化的掌舵者,是对中国足协决策智慧的一次严峻考验。时间紧迫,世界杯预选赛近在眼前,新帅的到位已刻不容缓。